哲学研究所“爱智慧”青年学术沙龙(2017年第12期)举行

作者:张朋发布时间:2017-11-19浏览次数:77

20171114日下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文化系系主任王焱教授来到我所,做了《游世的庄子》的学术演讲。王焱教授认为庄子既反对抛弃世界而隐迹山林的避世,又反对介入国家政治生活而居于庙堂的入世,在此之上,庄子主张藏迹于世俗生活当中,又与这个世俗生活保持心灵距离的“游世”。

首先,庄子很清楚地意识到,世俗社会是无法彻底放弃的。人自降生就被套进 “君臣之义”与“父子之亲”的限制之中,不可抗拒,无法逃避。人应当对血缘亲情与社会秩序承担最起码的责任。在庄子看来,隐者即使隐居到山林的腹地,尘世的最边缘,如果他对功名利禄不能忘情,也无法排解他的尘忧。所以庄子认为,选择在哪里居住,这完全是一个外在形式的问题。“身”是否隐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心”隐。心灵之隐,是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是隐士的主因。真正的得道之人有一种“不择地而安”、“无江海而闲”的自然和闲淡。他们不需要借助身隐来实现心隐,不需要借助山林来明其心志。他们与普通人一样,劳作生活,养亲事君,在和光同尘的过程中专注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其次,庄子反对入世。庄子冷静地思考了这样两个问题:1.这个世界真的可以因个人的介入而挽救吗?2.挽救世界的行为,对于个人来说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儒者大都以临人以德的面貌出现,这种居高临下的训诫,连一般人都难以接受,又何况是暴戾自负的君王。“伴君如伴虎”,虎的最大特点:杀其逆者。而人臣若要实现对无道之君的劝谏,难免会忤逆君王的意志。忠臣教导君王,本出于对君王的忠与爱,但是暴君往往没有胸怀去考量臣子的初衷。所以入世者们一定会套上“内刑”与“外刑”的两重枷锁,这种生存状态与庄子逍遥游的人生理想南辕北辙。庄子贵生,他对生命价值的重视,超过其他任何的世俗价值,而入世者却对自身生命构成了身心的双重戕害,为庄子所不取。

第三,在此基础上,庄子主张游世。庄子对世俗世界的态度既非逃避亦非进入,而是游世,即“顺人而不失己”。通过外在的“顺人”,现实意义上的“在世性”,避免避世之人对责任的放弃、刻意与机心。通过内心的“不失己” ,精神意义上的“远世性”,避免入世之人的焦灼、危险。“在世”而非“入世”,“远世”而非“避世”的“游世”理念,这是庄子在乱世之中开显的独特生命智慧。

演讲之后,中哲室和西哲室的青年学者同王焱教授进行了友好、热烈的学术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