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及其脉络走向”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举行

作者:张强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次数:338

20171224日,由上海周易研究会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承办、上海市哲学学会协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及其脉络走向”学术研讨会暨上海周易研究会2017年年会在上海国际创新基地907会议室召开。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书店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和院校的诸多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上午,首先举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及其脉络走向”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由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何锡蓉研究员主持。会议由主旨演讲和交流发言两个环节组成。

上海周易研究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周山先生携新著《周易的故事》为大家带来了首场报告。周山研究员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就是《周易》,但是不能把这个源头看的太过简单。”循着这一观点他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作为占筮书的《周易》?如何正确解读《周易》的卦爻辞?即使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经验之后,还要韦编三绝,才能读懂《周易》?”随后,周山研究员通过追溯《周易》研究的历史脉络,重点讲解了魏晋学者王弼的《周易注》、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周易本义》及其在易学研究史上的重要性。

周山研究员认为,“到了魏晋时期,玄学主将、二十多岁的王弼著《周易注》,并提出了‘以言明象,以象尽意;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的读《周易》的方法,正式开启义理研究之风。”同时,他也指出,“王弼的《周易注》,现在一般认为暗含有老子的思想,从玄学的角度认识《周易》,其实,王弼的《周易注》主要是遵循儒家《易传》中的彖辞展开的注疏分析。”随后,他重点讲演了宋代儒学大家朱熹的《周易本义》以及《朱子语类》中给学生讲解《周易》的记录。“《周易本义》是朱熹研究《周易》的一部专著。深层次的阅读其著作,可以发现其中对《周易》卦爻辞的理解,朱熹有一套自己的认知。从学术角度而言,《朱子语类》中的解易语录,更有参考价值。当然,朱熹研究《周易》的态度也对今天的学者有一定的启示和引导作用。因为朱熹在研究《周易》中一直秉持‘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的严谨态度。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宋儒大家,朱熹在面对学生的提问,对自己不懂的问题亦直言相告:‘此爻不可晓’。” 因此,朱熹的《周易本义》在中国易学史上首屈一指。

上海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张荣明教授作了《老子西去与孔子东行》的主题演讲。开宗明义,张教授认为“老子西去,孔子东行”体现了两位大哲理想中的人生归宿与某种终极追求;但是这个问题一直以来为学术界所忽视。接着,分述了“老子西去”与“孔子东行”的文献记载与目的。究“老子西行”,可考的文献记载源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和《列仙传》;并指出老子西行的目的在于“探索人如何延年益寿的长寿之道”。其论证的根据在于《道德经》推崇“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倡导“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的养生方法。在此基础上,张教授简要的提及“在中国思想史上真正与西去的老子思想精神遥相辉映的,有两位杰出的宗教家”:唐代高僧玄奘大师和宋末元初全真教领袖丘处机,他们都在孜孜不倦的“探索短暂的个体生命如何获得某种形式的永生”。关于“孔子东行”的文献记录见于《论语》:“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论语·泰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为了行道,简言之,是想去传播以周礼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张教授亦指出,与孔子怀抱同样理想的,还有律宗授戒大师鉴真和尚和明末名儒朱舜水。按照梁启超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的说法,朱舜水“不特是德川朝的恩人,也是日本维新最有力的导师。”最后,张荣明教授认为“老子西行”和“孔子东行”的本身意义以及历史传承脉络,或许在学术研究领域还是一种前贤尚未顾及到的新探索。

上海市儒学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徐洪兴教授结合自身的研究专长,从宋明理学的角度,梳理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与脉络的问题。他认为,儒学能成为当今中国的核心价值,主要经过了原始儒学(家)、汉—唐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阶段发展。原始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子思等。他们的思考重心在于如何把无序的社会重新建构成新的有秩序的社会;他们追根溯源,以周公“制礼作乐”的一套礼乐制度为基础,作为他们实现重建社会秩序,实现伦理、政治等秩序的社会政治理想。随着社会大一统的完成和王朝的更迭,形成了以董仲舒、王弼、郑玄等为代表的汉唐儒学。徐洪兴教授指出:在西汉武帝时期,官方的意识形态实现了由尊黄老学派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得“儒学与政治结合,儒学转变成为官方学——经学。儒学从此超出学派的范围,逐渐形成共同的价值。”接着,徐教授指出,宋明理学的兴盛,是为克服地主经济向平民经济的转移所引起的社会问题以及佛教的“圆融”论和核心价值“空”对中华文化的冲击而出现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朱熹为核心的“性即理”和以王阳明为核心的“心即理”两大学派,以解决中华文化面临的危机。就具体内容而言,徐教授认为,“宋明理学从《周易》开始,追究根本性的道。作为其开山鼻祖的周敦颐,其所著《太极图说》中的‘无极而太极’观念,实则是在证明这个世界是‘有’;程伊川的《周易程氏传》论证了如何从‘天道’转变成‘人道’这一核心问题;朱熹延续二程的观点,提出‘性即理’;王阳明承接陆九渊的观点,高扬‘致良知’学说,以完善和克服宋明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缺陷。”一言以蔽之,徐洪兴教授最后以牟宗山先生的“性由心显”高度概括了这一问题。

主旨演讲结束后,与会学者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其中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罗义俊先生围绕《周易》经传中的主要内容,提出“本体宇宙论”,并论证了其内在的合理性;上海周易研究会理事、《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研究室主任王俊龙副研究员提出了《易经》中具有“本体逻辑学”的新思想,他认为“无中生有”是本体逻辑学得以成立的基本命题,并提出世界的本质是“无”的观点;上海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施炎平教授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提出了文化思想史研究应关注的三个方面:一是注重文字记载的资料,这是文化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来源;二是中华文化中人文教化的观念需清楚;三是需要厘定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毕竟作为中华文化源头的《周易》,卦爻辞是对文化思考的显性语言,同时本身也暗含了对义理的阐释。

研讨会的最后阶段,何锡蓉研究员进行了概括与总结。

下午先后举行了上海周易研究会2017年年会和理事会议。周山会长在年会上从科研成果、周易文化普及、开创活动和今后工作的重点四个方面简要概述了一年来上海周易研究会所举办的各项活动,以及会员们所取得的成绩。

在理事会议上,经过大家讨论,提出了今后工作的重点:一是要加强对《周易》经文的研究;二是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研究者;三是推动《周易》学术研究常态化,增加核心期刊的发文数量,提高《周易》研究论文质量;四是注意《周易》普及工作的地域性拓展,将《周易》文化的研究和普及从上海地区逐渐扩展到整个长三角地区。

具体到2018年的工作重点,则是积极配合社联的各项活动,例如学术活动月和科普周的活动,以及各项项目的申请,举办《周易》经文义理的研讨会和青年学者《周易》学术研讨会,等等。

此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