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所举办青年学术沙龙(2018年4期)

作者:zxs-byl发布时间:2018-04-27浏览次数:232

2018424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爱智慧青年学术沙龙(2018年第4期),于本所会议室举行。此次沙龙邀请了本所鲍永玲副研究员,以《从神的肖像到自我教化:“德意志运动”的内在精神之路》为题展开讲座。本所外国哲学研究室施璇副研究员担任主持和评议,副所长黄凯锋研究员、成素梅研究员和哲学所科研人员及部分研究生出席。

鲍永玲副研究员首先从德国教化(Bildung)的源起谈起,认为教化作为带有宗教色彩的生命理想,可将其从黑格尔和赫尔德追溯到莱布尼茨与沙夫茨伯里,而从1718世纪的虔敬主义还可以再往前追溯到中世纪的基督教神秘主义、新柏拉图主义直至《圣经·创世纪》。但在1410-1460年间,教化观念在德语中迎来第一次爆发性的使用热潮,其内涵也逐步扩展到古典人文主义。它的核心是强调真正的人类并非由神所造就,而是人自己的作品。与此相应的是古代希腊、罗马研究以及教化小说(Bildungsroman)的兴起,使教化从难以企及的上帝的神性形象以及相应的道德完美,转向在的意义上可界定亦可达到的世俗完美。

鲍永玲副研究员接着介绍了狄尔泰和诺尔所称的“德意志运动”(Deutsche Bewegung)和教化观念的普遍化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德国思想家将对德意志民族特有的身份感和优越感的期许,灌注到古典教化理想之中,许诺个体的教化将会使人类迈向更高的自由和解放。自由主义的“启蒙”被牢牢地等同于法国人,而政治保守主义和浪漫主义则被等同于较高级的德意志民族主义,内涵着精神上的高傲。这场强调个体性而波澜壮阔的精神运动,标志着曾被重重束缚的德意志精神从当时普遍发展的欧洲精神,特别是从张扬理性主义的法国启蒙精神中挺立出来,其成果是个体论、多元论、过程论、历史论和泛神论相融合的德国观念主义。

最后,鲍永玲副研究员将德国古典教化观念的核心理念总结为:教化乃是个体的自我教化;教化是完整人格的构形和发展;教化关系到人类学的贫乏和“生长”,同时也是克服异化的历程。总体而言,在德意志运动时期发展起来的古典教化观念凸显了个体性、内在性、整体性和历史性这几个特征,具有强烈的德意志民族特色。古典教化理论的根基,乃是强调人类个体生命的整体和谐发展,这主要是为了纠正法国启蒙运动所张扬的唯理性主义。同时,它也赞同康德所主张的人类要独立使用理性、敢于自主思考的启蒙精神。教化观念在此蕴涵了一种批判性的潜能,是揭示德意志运动这一波澜壮阔的精神运动之内在理路的关键之一。

鲍永玲副研究员的报告引起了哲学所各位老师的很大兴趣,大家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展开了对话和讨论。外国哲学研究室高桦博士就古希腊Paideia传统与德国教化传统的可比较性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伦理学研究室赵司空研究员提到《德国天才》这本著作,可以作为这一思路的补充。科学哲学研究室计海庆副研究员提出德国的教化观念是否内在蕴含了等级制、人是否是存在论上目的等等?中国哲学研究室张锦枝博士思考教化和精神修炼传统的关系。施璇副研究员则着重从教化角度反思,德国启蒙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存在着何种程度上的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