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2日上午9时许,上海社科院哲学所资深研究员俞宣孟老师在哲学所会议室为大家作了题为“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的几点体会”的学术报告,由哲学所所长方松华研究员主持,哲学所全体人员参加。此次报告系哲学所建所60周年系列学术报告第二场。
俞宣孟研究员开题从“什么是哲学”这一根本性问题谈起。他指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仅对于西方哲学研究、中国哲学研究还是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来讲都是不言而喻的。“什么是哲学”的问题会涉及到哲学开端问题,哲学的开端是追问哲学这门学问本身的根据。哲学本身是有设定的,而且哲学在其开端出的设定是最少的。作为常识为其他学科提供设定的哲学,其自身的设定又必须是最可靠的。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可以被看做从各自不同的传统出发对自身根据不断挖掘的历史过程。但是,哲学的最终开端和根据是唯一的,可以把这个唯一看做中西哲学会面的地方。
接着,俞宣孟研究员分别从西方传统哲学的开端及中国哲学开端两个方面谈起。借由对Universal和General的区分,我们可以知道,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就是在寻找普遍知识的观念引导下发展起来的。哲学被定义为一门研究“是者之为是者”的“最普遍”的学问,而作为西方哲学重要特征的逻辑,也与普遍观念密不可分。在追求普遍的思维方式中,逻辑等学科得到成长,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这种思维方式产生于也适用于解释世界。但是人类生活绝不仅仅止于观察和解释世界。在人类生活面前,西方传统哲学暴露了自己的局限性。而我们可以对照看到,中国哲学的开端,一开始就不涉及建立“普遍”观念,也并未试图借助普遍观念来解决问题。可以根据中国哲学发展结果去倒溯它的根据。中国哲学谈天地自然,落实到适当地做人,更具有实践哲学的特点,可以说中国哲学的宗旨在于求得生命的自觉。而由此推论,中国哲学里并没有类似于西方哲学那种“普遍与特殊关系的问题”。
最后,俞宣孟研究员展开来谈,所谓“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危机”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与讲座一开始提出的“哲学是什么”以及“哲学的开端”问题密切相关。这个问题还需要从具体的哲学史的视角跳脱出来,整体地加以考虑。中西哲学比较的很多细节问题,都不建议继续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研究方法,比如,“有”与“无”的关系问题,在西方哲学那里是逻辑关系(并非时空关系),而在中国哲学这里是“无中生有”,这可以看做一种时间的关系。西方哲学里面求根溯源、往深了考虑是指要把握事情的本质,本质即是普遍层面的东西,而中国哲学的思想,往深处去是追溯来历,是收缩。当用普遍的眼光去审视事物时,往往是现成的、既定的,西方哲学是以认识论为特点,从认识论起步的,人在其外;中国哲学开端讲万事万物的起源,人被包含在内。中国哲学的开端要更大,更深,更接近原始性。这一点上讲,在开端时候中国哲学更宽。而近代以来西方哲学认识论转向也好、关于价值和审美问题的兴起也好,都是对西方哲学开端局限性的一种扩展。
随后,方松华研究员、夏金华研究员及施璇副研究员等与俞宣孟老师就“间性与哲学开端问题”、“中西哲学比较的研究范式问题”及“佛学对中国哲学开端的影响”问题展开了交流。本次报告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