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哲学动态》编辑部副主任强乃社编审应邀来所讲座

作者:任政发布时间:2019-11-02浏览次数:228

1025日下午,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哲学动态》编辑部副主任强乃社编审应邀来所讲座,报告题目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维度”。讲座由任政副研究员主持,哲学所、中马所部分研究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强乃社编审的报告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追溯国外学者关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概念的提出过程,20世纪60年代以来,列斐伏尔( Henri Lefebvre),卡斯特尔( Manuel Castells)、哈维(David Harvey)与索亚( Edward WSoja)等国外学者认为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中对空间和地理问题重视不够,没有形成明晰的、系统的理论,所以应该建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以此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新情况。

其次是反思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与空间转向的理论根源问题,从1960年代开始,社会批判理论中形成了所谓的空间转向,空间问题成为哲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成为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密切关联的问题。从社会哲学或社会科学哲学的角度看,人们在进行社会和历史的研究与描述的过程中,空间与社会、时间是同样重要的要素或者维度。重视空间在当下成为一种范式、共识或者话语。就是在这个思潮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历史-地理唯物主义。

再次是具体分析了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建构,国外学者各有侧重,列斐伏尔从空间生产与社会关系的内在逻辑关系出发,认为空间里弥漫着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生产,也生产社会关系。哈维重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中的空间和地理问题,索亚则认为自己要反对近代以来的历史决定论,强调人的精神性和物质性空间结合的重要性。

最后,探讨如何评价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问题,强乃社编审认为我们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有助于增进对当代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形成和开始传播时,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的问题并没有像后来那么突出。这些问题的突出使得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所指需要包容更多的内容。空间、地理、城市等问题需要给予关注,这些涉及到当代资本主义积累方式、途径的变化,当代阶级状况的变化,还涉及当代人类整体发展的地方性和全球性交织问题等。当然,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也存在着地理、空间维度过度解释的问题,他们的历史概念所指往往比较简单,就是指时间。但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历史不仅仅是指时间,历史的概念是很复杂的、丰富的。

在讨论环节中,施璇副研究员、闫婧助理研究员、陈祥勤副研究员就讲座所讲内容与强乃社编审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本次讲座获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