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周易研究会举办青年易学论坛

作者:刘舫发布时间:2019-11-15浏览次数:542

20191110日,上海周易研究会和上海市儒学研究会在上海明易讲堂举办了“研读《周易本义》”青年学术研讨会,这是上海市社联举办的第十三届(2019年)学会学术活动月活动之一。会议由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张志宏研究员主持,邀请到复旦大学中文系谢金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宋锡同副教授、同济大学哲学系谷继明副教授做主旨发言。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明易讲堂、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和上海社科院哲学所的近二十位专家参加了会议。

首先,三位学者围绕朱熹《周易本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谢金良教授从朱熹的《古周易跋》和《周易本义序》入手,指出朱熹点出《周易》是卜筮之书意在摆脱《易传》的束缚,提醒学者应将伏羲、文王、孔子对易的理解分开,而且象数与易理并重,这样的要求是对《周易》仅看《易传》的一种进步。因此后人认为朱熹有恢复《周易》本义之功。另外,《本义序》的作者并不确定就是朱熹,而是来自理学派的学者。宋锡同副教授就朱熹《本义》所述邵雍象数学发表了看法,他认为“大衍之数”贯穿了《周易》,朱熹提出此书是卜筮之书,此处“卜筮”并非指算命,而是与天文历法息息相关的意思,古人通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获得保存和延续生命的经验,那么记录这种经验的文本就形成了《易》。谷继明副教授提出,朱熹以《本义》命名,其针对的是程颐《易传》,程传虽好,但发挥己意太多,掩盖了经典原来的意思,应该把卦爻辞最浅明的意义保留下来,因此他还作《易学启蒙》,合而成为完整的朱子易学。在元代就这两本书做注释,可见其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在主旨发言之后,与会嘉宾就主旨发言进行提问和附议。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张志宏研究员援引清华大学廖明春教授在点校《周易本义》时所提出的把周易归为卜筮之书和开篇九张图这两个方面是朱熹易学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此问题提出了疑问。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张朋博士认为《易》作为卜筮从文献记载上最早只能追溯到《左传》,而《周易》则明显的是义理化的。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刘舫博士附和宋锡同的观点,认为朱熹其实是想恢复《周易》中天文学的传统,义理的强调是去掉天文学的背景,象数是要恢复这个传统。卜筮中,灼烧龟甲的兆象,指“体”,郑玄说“象就是体”,这个对后来“本体”、“体用”的理解就和我们现在的用法不一样了。另外“正”,“中”在天文学上是指时间,而不是道德属性。太极,古代天盖,极星(天的标准星)在天空中运行的范围。再有,在如何看待《本义》上,是否可以区分“教”与“学”,“学”还有“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区别。可以看到南宋以后许多书把朱熹的图放在卷首以示渊源,但其实可能对本义的理解都是错误的。从一个侧面说明与宋易的隔阂。元代南儒之首吴澄对《周易》的改动,反映出虽然在传承上没有离开朱熹很远,但是并不以继承朱熹的易学为务。上海大学哲学系朱承教授指出我们不应该过于计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回到“本”义上,而是这个“本义”的价值到底有多大,他认为“衍义”发挥了更大的资源,这就变成了把《本义》作为思想资源还是思想对象来对待。研读经典时,搞清原来的意思目的还是要揭明对我们的意义。上海财经大学哲学系郭美华教授就《周易》象数与现代科学世界是否一致的问题与专家交流了意见。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曾亦教授指出,从经学史来说,在鹅湖之会上陆氏兄弟曾作诗讥讽朱子,其中说朱子喜欢为经做传做注,其中真正自己完成的只有《诗》和《周礼》,宋人认为汉以后的传都不是经典的本义,所以要重新揭示出来,《周易本义》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郭晓东教授认为,应从程氏易传来看《周易本义》,现在认为两者差异很大,当两者合为科举的标准时,就意味着两者有共同的东西。朱子在理学上秉承程子,但经学却并不宗程,这在《春秋》上就十分明显。上海明易讲堂沈炜民老师指出,《周易》是用阴阳两元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天地为本,万物为根的,在人之先。诸子百家都从《周易》发展过来。易中的六七八九之数,一到五是生数,一三五和是九,二四和是六,六九中有七八,这就是易的元文化。

最后,沈炜民老师就上海明易讲堂所从事的易学文化的开发与应用向与会嘉宾做了简短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