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周易》与中华文明”——首届上海易学高级论坛召开

作者:刘舫发布时间:2019-12-25浏览次数:360

2019126日,由上海周易研究会和上海理工大学沪江学院共同主办的“《周易》与中华文明——首届上海易学高级论坛”在该校图文信息中心第二会议室举办。论坛由周山研究员与张荣明教授共同发起。来自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的十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周易》与中华文明”进行了热烈的研讨。本次论坛由上海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张荣明教授主持,沪江学院常务副院长、直属党支部书记陈红出席并致开幕词。参加本次论坛的还有上海理工大学的教师、学生以及来自校外的《周易》文化爱好者近二十人。

本次论坛根据专家发言内容分成四个单元,上午下午分别举行两个单元。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涉及《周易》经传内涵的探讨、《周易》与中华文明关系的梳理、《周易》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易学观念的辨析等。

上海社科院终身研究员、上海周易研究会会长周山做了题为《〈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影响》的发言,他认为《周易》经历了从一本决疑解难的占筮书向思维工具书的转化。他以《乾》《坤》《谦》《蒙》等卦阐释了《周易》的类推思维方式,以及它作为华夏子孙行为举事的指导文本、“日用而不知”的精神家园的重要意义。例如,《蒙》卦卦辞确立了两条教学原则:一是“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首先是端正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我去求学生读书,是学生来向我求学。二是“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学生提问,老师理应解答,但是因注意力不集中再三发问同一问题,老师不仅拒绝解答,还应加以批评教育,有利于端正学习态度。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开始阶段可以薄施惩罚:“发蒙,利用刑人。”小时薄惩,可以免去以后枷锁加身。最近,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小学教师实施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可见《蒙卦》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的教育思想及其方法,历经三千年之久的今天,还是有效的。《周易》六十四卦,每卦都以譬喻方式对一类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了阐述;一代又一代人在释读中获取智慧,在实践中体验道理,中国文化也便在知识精英的释读和实践中丰富内涵、绵延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周易研究会副会长施炎平做了题为《从周易研究走向‘周易学’建构——关于深化与拓展周易研究的一点建议》的发言,他认为应当从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和李光地的《周易折中》的编纂中吸取经验,结合时代精神,建构具有现代意义的“周易学”。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谢金良在题为《四圣一心、必中必正——对易学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若干思考》的发言中力图以还原真相、回到本真的思维来思考易学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密切联系,从而希望能够起到祛魅求实的效果。他认为中正和谐、趋吉避凶的思想乃是中国易学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也是推动中华文明能够不断补偏救弊、推陈出新、兼容并包、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

上海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上海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张荣明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周易〉乾坤两卦与老子哲学》,他指出《周易》是儒家十三经之首,乾坤两卦是这部经典的总纲领,老子《道德经》是道家的开山之作,虽然思想流派不同,但在对于如何立身处世、治理天下方面却有许多相通之处。例如:乾卦六个爻辞从“初九:潜龙勿用”到“九五:飞龙在天”,描绘君子从潜修走向成功的完整过程,与道家“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的内圣外王思想如出一辙;“上九:亢龙有悔”表达了君子盛极易衰的某种特性;“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则隐喻君子登上高位,不能时时处处唯我独尊,应该放低身段,礼贤下士,集思广益去治理天下,这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谋而合;坤卦“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之语可以说是老子“不敢为天下先”思想的先导;“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意即具备正直、端方、宏大这三种美德,就是不习技艺,亦能无往而不利。特别强调德的至高无上性,力度之大独一无二。 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书《老子》甲、乙本,皆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是否表明在某种时候德比道更重要呢?作为《周易》这部经典的创作者周文王和他的家族最终以蕞尔小邦击败庞然大物商王朝,在夺取整个天下的过程中,“修德”发挥了重大作用。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归西伯”之语,就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这个政治奥秘。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做了题为《象:非实体存在的道之具象——〈周易〉与中国文化独一无二之超越性》的发言,他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是,中国文化中没有出现人格神,中国的最高的“神”是无实体的东西,中国文化走向了一条意象化的道路,与无极而太极的道有关。《周易》是通过内观的方法而不是测量的方法发展出来的,由《周易》派生出来的内观就是心学,它为世界文明提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道路,他认为汉字文化与中国推导方式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登上世界历史舞台中心。

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馆长黄意明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易传〉象征与中国文艺意象论》,他认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及其表现手段受《周易》影响,具有重视象征联想的特点。中国人通过“象思维”,“设卦观象,立象以尽意”,推演、构筑多种象模型,并进一步用这些象模型来解释并把握宇宙、社会和人生。这一“象思维”对中国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廷洽做了题为《串贝连珠——从筮占到〈易〉》的发言。他认为应当把文献材料、考古材料(文物)以及民族学材料(田野考古)结合起来,探索《周易》的起源和形成。另外,王教授认为,在文献材料方面,疑古派的方法错了,所以他们的结论也全错了。古代的经典在流传的过程中可能经过了修改或者抄写中有误差是有可能的,但绝对不是假的,先秦流传下来的文献是可信的,我们应当走出疑古时代。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罗建平发言的题目为《先天八卦生成图中的三才结构》,他认为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是八卦的基础(门户卦);乾父坤母所生三男(震卦、坎卦、艮卦)三女(巽卦、离卦、兑卦)是八卦的实现。从天地人三才框架讲,乾卦为天才,坤卦为地才,三男三女归为人才。而三男三女又分别对应天地人:兑卦为天,属金;艮卦为地,属土。离火上扬为乾(天)性;坎水润下为坤(地)性。而震卦和巽卦为人,象征着天地的交接,具有幾微特征。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居伟忠做了题为《〈周易〉原理在园林和民居中的运用——以苏州耦园为例》的发言,他以苏州耦园中的民居建筑、园林等的布局为例,展示了《周易》中的卦象、阴阳、方位等是如何落实到中国建筑中去的。

特邀嘉宾、国家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复旦大学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吴格教授做了题为《读〈钦定四库全书考证(经部易类)〉》的发言,他认为编入《四库全书》的易类书籍往往只介绍底本来源而不说明版本,里面还是有不少文字的讹误,而与《四库全书》同时编写的《四库全书考证》做了文字考证订正的工作。吴教授还介绍了《四库全书考证》中有关易学类书籍的三卷文字的校勘情况。

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舫博士的发言题目为《再议朱熹“易本是卜筮书”》,她抛出了三个问题:朱熹在那个时代为何还要说这句话?朱熹所谓的天道是什么?朱熹这一观点在当时有没有知音?她认为朱熹说这句话的用意在于区分自然和人文,我们虽然对人文研究得很透彻了,但是自然天地有它自己运行和展开的方式,它和人文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上海理工大学沪江学院讲师刘永博士做了题为《〈周易〉乾卦与孔子自述人生阶梯》的发言,他从义理和易象两个视角阐述了《论语·为政》中孔子自述的人生阶梯与乾卦的六爻相合,因为这种相合的关系,乾卦的六爻对我们的人生就有了更为特别的意义。

为了配合这次论坛,沪江学院陈红书记还筹划了三场讲座:周山研究员的“《周易》与中华民族精神”,荣明教授.“从《周易》乾卦的哲学母题看历代开国君主崛起的行为模式,”,施炎平教授的“《周易》天人之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修炼”。组成了一个历时二个月的系列学术活动。张荣明教授同时为此次论坛构思了一个logo,并请资深设计师化为视觉形象:首先撷取英文上海的第一个字母S与东方明珠构成了一个太极图;另选《周易》中乾、坤、大有、大畜四个重要而吉祥的卦象,与黄浦江畔四栋拔地而起高耸云天的标志型建筑相映成辉。天空中红色的太阳,绿色的月牙,阴阳两极,遥相呼应,正是千年经典《周易》之易字在东方大都市上空巧妙的化身。整个logo显示摩登与古典相通,哲学与建筑交融。发布这个logo的意义是想表明“上海易学高级论坛”这个学术活动今后每年将持续不断地举行下去。

复旦大学出版社总编王卫东列席了论坛;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周易研究会副会长王振复向论坛递交了论文《“无极而太极”考》。论坛主持者张荣明教授向各位与会专家赠送他近年主编的《中华国学研究》第一、二卷。本次论坛在上海理工大学召开具有特别的意义,“道”和“术”在理工类大学里是统一的。《周易》理论所展示的“道”需要落实到其在实践应用中所体现的“术”之中。据悉,本次论坛中的所有论文将于明年结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