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四史”教育、汲取学术涵养——哲学所总支参与主办陶德麟先生追思学习座谈会

作者:ntt发布时间:2020-06-18浏览次数:93

613日,哲学研究所总支参与主办的“陶德麟先生的生平、思想与学术追思座谈会”在上海社科院101会议室举行。哲学所总支书记、所长方松华研究员带领所总支及第一、第二支部的部分党员出席并参加。与会专家及代表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华东师大哲学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大学哲学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及上海市哲学学会、《学术月刊》杂志社、《解放日报》等12余家单位的党组织书记及负责人、知名专家、媒体代表等共计三十余人。此次学习座谈会的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陶德麟先生的一生,不仅始终致力于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而且倾注了极大的热忱和心血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出了杰出贡献。陶德麟先生的学术成就、治学方法、优良学风、思想境界、理论情怀、探索精神、人格魅力和高尚师德等,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宝贵思想资源。

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晓明教授指出,在缅怀陶德麟先生的同时,哲学学人应继承陶先生的思想和遗志,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余源培教授表示,陶德麟先生继承了中国哲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优秀传统,真正做到了将爱智求真与忧国忧民统一起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陈学明教授特别强调了陶德麟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的突出贡献。作为陶德麟先生的首届博士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冯平教授始终牢记其导师的你要研究一个真的问题谆谆教诲,要打破学科界限。上海大学哲学系的王天恩教授回忆了跟随陶先生学习及走上学术研究的整个过程,他认为陶先生给予的精神传承,对自己的为人为学影响极为深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立新教授指出,陶先生始终高度关注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问题意识极为敏锐,既富有家国情怀,又有坚定的理论自信,其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受到了中央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邹诗鹏教授谈到以陶德麟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开创了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团结奋进、关爱后生的学界传统,共同奠定了今天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思想格局与队伍基础。

哲学所总支书记、所长方松华研究员指出,“思想的传承”是我们今天谈追思陶德麟先生的首要问题,陶德麟先生之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主要来源于思想的传承。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的学术助理,陶德麟在李达思想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上不断进行创新与建构。他进而谈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想的力量与学术的传承在上海也有很好的传统,复旦大学有陈望道先生和胡曲园先生、华东师大有冯契先生,现在两所学校都成立了个人纪念馆来传播前辈的事迹。我们上海社会科学院也有自己的思想传统,如李培南先生、周抗先生的思想与事迹。正是这些这些前辈学者的精深研究和不懈探索,引领了我们后辈学人及党员的思想成长。其次是陶先生的人品与学养,他是有大德的学者,也是通家,无论书法、诗词、学问都是一流,为人为学却十分谦逊,令人高山仰止。老一代的优秀学术大家以党员和学者的双重身份,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在此缅怀和学习陶德麟先生,是向杰出的老一辈的知识分子党员学习,学习他们这一代理论和学术工作者的政治觉悟、治学态度及为人处世;学习他们既富有家国情怀,又有坚定的理论自信。

《解放日报》党委副书记周智强认为陶先生给人最重要的启发是:做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决不能仅仅停留于一般的政治正确,也不能停留于书斋,而是一定要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又做到有学术的内涵和深度。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忠教授认为,要特别注重做好陶德麟先生师德、师风的传承工作,真正结合中国的现实,结合中国本土的问题,阐述本土的理论,做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这是对陶先生最好的纪念。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日明教授认为,陶先生一生爱智求真,面向中国现实本身讲中国故事,让马克思主义讲中国话,这种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孙伟平教授回忆了与陶德麟先生的交往经历,高度肯定了陶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毛勒堂教授认为,陶德麟先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财富。要真正做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仅要有综合性和总体性的视野,而且要有多角度和多学科的视角。《学术月刊》总编辑姜佑福指出,研读陶先生的著作文章也能让陶先生的思想和学术变得丰满。其中,发表在《学术月刊》2003年第11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一文,是陶先生晚年提纲挈领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议题的重要文献,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

此次学习座谈会是哲学所总支结合人文社科党员同志的自身学术专长而进行的一次深度思想政治学习,也是落实上级党组织关于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的最新政策和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全体党员学好历史、用好历史的一次重要活动。

陶德麟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哲学学院教授。陶德麟先生祖籍湖北黄冈,19311031日出生于上海,202052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陶德麟先生年轻时曾长期担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驱人物李达教授的学术研究助手,具体执笔毛泽东主席委托李达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经多年修订增补,最后定名《唯物辩证法大纲》出版,并于1956年在《哲学研究》撰文批评苏联理论专家有关释文的错误,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肯定;陶德麟先生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作出过重大理论贡献,产生了全国性的重大思想影响,改革开放以后主持编写过《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著名教科书,担任过《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总论及辩证唯物主义部分副主编;陶德麟先生留下了《中国当代哲学问题探索》《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陶德麟文集》等重要著作,曾获众多国家级论文和著作奖项,晚年还着力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对此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在此次学习座谈会上,在上海市哲学界的各单位专家的带领下,哲学所与会的党员们重温了陶德麟先生的生平,回顾了从李达先生到陶德麟先生的学术传承和思想脉络。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初期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中,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节点上,都彰显了李陶二人的思想理论的建树和创新。他们纷纷表示,各位专家的发言,从思想导向、学术背景和史料史实的多重角度精确地指出了下一步哲学所全体党员深化四史教育的方向和重点。

此次学习座谈会在充分而热烈的讨论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