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罗传芳研究员应邀来所做学术讲演

作者:付儒镔发布时间:2021-06-15浏览次数:216


202164日上午,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罗传芳研究员应邀来访我所,并做了题为“会通与融合——哲学研究动态、议题漫谈”的学术讲演。报告由我所张志宏研究员主持。哲学所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讲演。

在德里达抵沪与王元化对话中提及“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这一缘起下,中国哲学界出现了有关“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以此为始,罗传芳研究员简要回顾了“哲学”以及“中国哲学”这两个概念的由来及其引入中国的历史。日本学者西周将philosophy从“希贤学”改译作“哲学”正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之差异及其碰撞。在提及应当如何看待“哲学”这一概念时,罗传芳研究员强调了应当把握住两点:其一,哲学的本质精神,亦即“爱智求真”、趋向完善而非绝对真理,由此构建起哲学对话的开放性;其二,哲学研究具有有效的语言及独特的方法,西方称之为logos,即通过界定明确概念、范畴、大小前提,进而提出问题、论据,通过严谨步骤得出结论的方法程序。由以上哲学传统来看,中国传统学问的确缺乏哲学精神及哲学方法。由此,在哲学引进中国及中国哲学建立之时,胡适、冯友兰以及谢无量等学者经过西方哲学框架来理解反观中国传统学问经史子集,并将其中符合哲学性的部分剥离出来编写成中国哲学史教材的做法,也就被逻辑学家金岳霖认为其并非是“中国哲学”,而是“哲学在中国”。

有感于此,中国哲学界呈现出向内反思和向外拓展两个方向路径,而不论是积极方向的重新反思全球化,还是消极意义的文化保守主义,我们都应该回归哲学的本质精神,重新面对生活环境,发现问题,进而构建中国哲学的“公共性”。

罗传芳研究员还谈到有关“国学热”、“传统文化热”及“儒学热”这一概念群的辨析,认为该组概念存在共同的心理基础,相互关联,而在具体语境里才有区别。在提及“国学”一词时,罗传芳研究员简要回顾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思潮变动状况并分析了“国学”的产生实质是对自身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在“大陆新儒家”及其分化方面,罗传芳研究员谈到当代儒学分化的特点,即:其一,产生了分别,而非统一的独断的儒学传统;其二,具有进步性,将儒学与现代价值接轨;其三,“接地气”,能够让传统“落地”,活在当下。

而当代中国哲学的新发展之一,即是儒道对话和中西融通方面,罗传芳研究员提到儒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其对话融通本身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陈鼓应先生提出“道家主干说”以来,儒道之间的对话融通渐已蔚为大观。

此外,罗传芳研究员简要介绍了哲学各新分支的出现及学界围绕“亲亲相隐”所展开的讨论,并指出“亲亲相隐”实际上是一个古今之辩的话题,我们不能拿现在的标准要求古人或为尊者讳,这些都是非历史的态度。

讲演最后,罗传芳研究员呼吁以问题为中心来跨学科探讨一些本原性和根源性话题,以之回应现实和共同的生存论挑战。

上述讨论,对内是厘清了哲学与哲学学科、中国哲学与“哲学在中国”以及哲学与哲学史的区别与边界;对外则是从方法、文本和思路上打破学科界限和中西壁垒。

罗传芳研究员的讲演引起了在场学者和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大家围绕讲演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