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构想,促进社科院与高校的学术交流,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室于2023年11月23日在顺昌路院区举办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外马克思主义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邀请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陈学明教授及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委党校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中青年学者。大家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深度交流。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原所长、方松华研究员致开幕辞。他强调,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必须厘清现代化进程的共同特征,否则会陷入中国现代化完全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误区。他还提出,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新文明建设这两大趋势的结合才是符合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需要警惕民粹主义和开历史倒车;关于人类新文明建设,它是以西方现代技术、儒家文化血脉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为基础的。
陈学明教授围绕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发展和科研思路发表了令人深省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科研方向的三种定位:形而上;形而下和形而中。其中,形而上的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高层次的学理研究;形而下的研究是智库式的,为领导部门提供对策;形而中的研究则意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为破解潜在问题提供思路。他特别提出形而中的概念,认为这应当成为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科研定位,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出的要求。即一要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二要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复旦大学的吴猛教授指出,他的发言虽然“形而上”地解读了卢卡奇的“历史的总体性”思想,但其中也包含着“形而中”的指向。他首先说明了卢卡奇的理论贡献,即提供了理解当代总体和部分之关系的思路。这个思路是部分构成总体又受制于它。其次,他指出该思想的三个问题:逻辑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与商品、剥削等构成部分并列的对象;文本上,总体性概念出于对马克思的误读;理论效应上,尽管该思想针对的是资本主义时代,但实际上造成了总体性概念的普遍化推演。
出席会议的其他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上海交通大学的鲍金教授强调在“张力性”中理解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长期并存的背景下谈论中国式现代化。同济大学的周爱民副教授和《哲学分析》编辑部的牛婷婷则不约而同地聚焦批判理论,分别阐述了它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如何更好地批判资本主义以及批判理论在今天意味着什么。同济大学的李春敏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的任政副研究员和闫婧助理研究员侧重于空间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李春敏教授提出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对于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几点启示,任政副研究员指出了都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限度,闫婧论述了空间理论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推进。上海财经大学的康翟副教授、上海市委党校的肖鹏副教授分别从金融资本和信用机制等视角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言。华东师范大学的陆凯华副教授以卢卡奇的悲剧理论及其人生轨迹反思当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最后,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赵司空研究员为会议作了精简的总结发言,对与会者表示感谢,并希望今后能够继续加强与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学术联系。
此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不仅促进了国内马克思主义学者间的相互沟通,而且对高校和研究院所始终保持优良的学术风气、推动合作交流与更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