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王金林教授应邀来所做学术报告

作者:yj发布时间:2023-12-15浏览次数:14

2023125日上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金林教授应邀到哲学所,以“辩证法的歧义性”为题做学术报告。学术报告由哲学所闫婧助理研究员主持,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青副教授、上海社科院中马所谢晓川助理研究员担任与谈人。


王金林教授首先从海德格尔对辩证法的定向入手,阐明了海德格尔早期与晚期对辩证法的不同态度。早期海德格尔对辩证法予以排斥,视之为哲学遭遇难题时的应对之策,晚期海德格尔则强调辩证法已经参与到当今世界的建构中,并具体化为社会现实,但同时意味着存在完全被遗忘。黑格尔的精致的主奴辩证法作为对矛盾的最低限度的解决,在其运用至历史领域中时则体现为对人类历史的强制性剪裁。马克思以劳动辩证法取代了黑格尔的精神辩证法,并主张异化的扬弃与异化是同一条道路,但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辩证法的思辨性大大降低。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为当代左翼思想传统所继承,但同时,马克思辩证法的先验性则为阿多诺等人所批判。阿多诺主张为辩证法进行划界,既承认辩证法在历史理论建构中的适用性,也注意辩证法在把握未来必然性时的限度,从而保持差异、冲突的不可还原性。


两位与谈人从不同的视角对该主题做了进一步阐发。林青认为,卢卡奇对资产阶级二律背反的揭示,体现了对辩证法的运用,但其只是将问题呈现出来,并未能探讨理论与现实的关系。在黑格尔精神辩证法中,思维的主体从个体向结构的上升仅是一种自我保存,而非一种创造性的重构。与之相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主张以缩短劳动时间来回应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则体现出对辩证法思辨性的突破。最后,西方当代左翼提出的为辩证法划界的思想,在当下具有突出的意义,因其是对如何差异共存的探讨。谢晓川指出,“辩证法”一词在德语中的多种涵义,既是日常语言引入哲学所造成的歧义,也是“变”本身的理论化过程。在对辩证法的限度的理解上,谢晓川认为,辩证法更多地是指向对过去的、历史的进程的把握,而非对未来的推断。

王金林教授对黑格尔、马克思、海德格尔与阿多诺等人对辩证法的不同理解的阐发,及其同与谈人的积极互动,为现场十多位来自不同专业的师生带来了深刻的启发,获得了与会师生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