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所中哲室召开“返本开新:中国哲学时代化之思”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京沪社科院“中哲论坛”

作者:张诺发布时间:2024-06-17浏览次数:261

2024年6月17日,由上海社科院哲学所中哲室与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中哲室共同发起的“返本开新:中国哲学时代化之思”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京沪社科院“中哲论坛”,在上海社科院总部顺利召开。此次会议由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主办,上海社科院哲学所中哲室、上海周易研究会、上海社科院中西哲学与文明史比较研究创新团队共同承办。来自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上海社科院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共襄盛会,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深入且细致的研讨。

会议开幕式由上海社科院哲学所中哲室主任张志宏研究员主持。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原所长方松华研究员致开幕辞。方松华研究员首先对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以及上海中哲界同仁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他回顾了上海社科院哲学所的建设发展史与近年来取得的创新性学术成果,指出中哲室是有着优良传统的研究室,是我所的优势学科,而中西哲学比较这一特色研究方向也一直是哲学所重点发展的方向,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潜力。随后,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中哲室主任刘丰研究员代表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致辞。他指出本次会议是一次很好的契机,不仅意在加强京沪社科院哲学所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而且对于推动哲学学科的发展也具有相当的意义。两地社科院哲学所中哲室将以此次研讨会作为首届会议,今后规律性举办,为两地的科研人员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随后他介绍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情况。

接着,会议进入学术研讨阶段。第一场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余治平教授主持。第一位发言人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中哲室主任刘丰研究员围绕着“返本开新”的会议主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指出,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均由上古时期的经典文献生发而成。对经典文本的研究不是一种倒退,“返本”是为了“开新”,通过“返本”能够深化对中国哲学特点的理解。例如,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在中国哲学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从周易、老子到张载,中国哲学关于宇宙和谐的本体论看法,奠定了今人对和平的根本理解。

第二位发言人上海社科院哲学所中哲室主任张志宏研究员围绕“中国哲学时代化之思”作了发言。他认为近代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下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这一过程对社会发展和文化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传统思想的时代化问题。哲学虽然追求普遍真理,但文化和哲学随时代而变,中国传统哲学在变化中寻求恒常,展现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智慧。儒家思想的时代化应超越现实功用性,保持批判与引领的品格。张志宏研究员进而提出,当今时代,由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革新带来的颠覆性创新,使得人类文明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人类将如何开启新的世代,建构怎样的社会关系,创造怎样的人类纪地球文明华章?时代已经向思想者们抛出了尖锐的问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哲学有着思辨的传统与应变的智慧。吐故纳新、返本开新,直面时代问题,极深研几,开物成务,既是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备物致用、为利天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于今之世、当今之时,此项智识之开拓,于中国哲学学人而言,不啻为承前启后之一功德。

第三位发言人上海社科院哲学所中哲室刘舫副研究员报告题目为《古代认知中的诸观念》。在报告中,她深入探讨了古代中国的认知观念,特别是通过《周易》的哲学思想来揭示古人理解世界的方式。

三位发言人报告完毕后,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樊志辉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郭晓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付长珍教授和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谷继明教授、上海戏剧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肖永奎副教授先后结合会议主题和三位发言人的报告内容展开深入讨论,特别提到中国哲学如何回应AI人工智能冲击等问题。

第二场学术研讨由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樊志辉教授主持。首先由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匡钊研究员报告,题目为《为什么是“隐喻”?》。他认为中国哲学领域对“隐喻”缺乏足够的关注,“隐喻”的学术定位是提供论证的平台和论证的解释机制,讨论“隐喻”要与“明喻”、“转喻”和“类比”区分开。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龙涌霖助理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先秦儒学的“行动”之维》。他从行动哲学的角度出发指出行动背后必然包含了意图的视角,探讨了先秦儒家的行动意图。他指出先秦儒家的各种行动都有个“志于道”的引导,并认为先秦儒家关于行动的讨论与其在“志于道”的行动世界中遇到困难有关。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张锦枝副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张载“乾父坤母”说的儒家传统与伦理意义》。以“乾父坤母”说为理论切入点,阐明了张载思想中的儒家传统与伦理意义。她认为儒家“言孝不言慈”的传统在宋代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与汉代的“三纲”传统略有不同,但二者均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鲍文欣助理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中国古代进步史观举隅》。他分别探讨了中国古代“原初进步论”、“德的经济学”、“后王优胜论”及“以作为述”四种进步史观,并指出为应对现代进步论的不足,应借鉴古代局部和片面的进步史观,构建复合性的历史思维。

四位发言人报告完毕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余治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赟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白彤东教授和徐波副教授、上海大学哲学系曾海龙副教授、上海古籍出版社徐卓聪编辑就本场议题的核心和发言内容作出精彩的评议。

第三场学术研讨由复旦大学郭晓东教授主持。首先由上海社科院哲学所白照杰副研究员报告,题目为《道常恒,天数易——中古道教太极宫(境)之兴废》。他探讨了汉唐时期道教天界观中太极宫(境)的兴衰变异。太极宫作为独立的天界位面,最初的地位高于太清境,后被太清天取代,成为太清境中的宫府。这一变迁反映了道教宇宙观的调整与整合,涉及天文知识借鉴、教义创意融会与贯通,揭示了道教教义形成的内在逻辑与历史进程。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胡海忠副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易学解释体例的哲学意义——从<周易正义>的文本张力谈起》。他讨论了孔疏上下篇的差异,列举孔疏成书过程的三种推测,并认为“天道”和“人事”是理解孔疏文本与思想的线索,主张以天人相分来理解上下篇的张力。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张朋副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伏羲画八卦”是中国学术史的开端——上古道术思想史研究的内容、意义与方法》。他主张以“道术”为核心,重新梳理中国上古学术思想史,摒弃疑古思潮,以中释中,构建新时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促进文化自信。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章含舟博士后的报告题目为《论金岳霖—冯契视域下的亲知理论》。他认为金岳霖—冯契视域下的亲知理论与罗素亲知理论二者在立场预设和构造上是不同。金—冯的亲知理论规避了一些罗素亲知理论的缺陷,并挖掘出亲知性的本性。他们不再仅仅关注知识类型,而是更加注重亲知的功用。

四位发言人报告后,复旦大学哲学系徐渊副教授、上海古籍出版社查明昊编审、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晓晶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高瑞杰副教授就以上报告进行评议并展开热烈讨论。

研讨会闭幕式由上海社科院哲学所中哲室刘舫副研究员主持。张志宏研究员和刘丰研究员分别对本次会议作总结发言。张志宏研究员表达了对与会的诸位学者的到来表示了感谢,经过一整天的学术讨论,大家都收获颇丰。希望以后进一步交流研讨。刘丰研究员展望了京沪社科院中哲论坛未来持续合作的前景。与会者一致认为,本次会议不仅加强了京沪两地社科院的学术交流,而且展示了在沪高等研究院校中国哲学学科的整体面貌,对推动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哲学所张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