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帕鲁西斯教授应邀来所作报告

作者:王晓丰发布时间:2024-10-29浏览次数:10

哲学所外国哲学研究室主任施璇研究员邀请希腊帕特雷大学哲学系米歇尔·帕鲁西斯(Michael Paroussis)教授于20241029日来哲学所作学术报告,题目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从德国观念论到后现代的康德遗产》

帕鲁西斯教授是希腊帕特雷大学哲学系教授。帕特雷大学,成立于1964年,是希腊最好的大学之。他在1983年毕业于法国索邦大学,之后就在希腊帕特拉斯大学哲学系任教。其主要研究领域是法律哲学、应用伦理与实践哲学,已发表大量专著与论文,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

帕鲁西斯教授此次演讲的题目是《从德国观念论到后现代主义的康德遗产》(The Kantian Legacy from German Idealism to Postmodernity)。演讲的主要内容是:康德的哲学遗产到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从批判的拒绝转变为不加批判的接受。批判始于黑格尔从理性到精神的转变,以及他对共同伦理而非个人道德的偏好。浪漫主义用感觉代替理性,谢林用先验的自我良知代替了评判性的理性。知觉现象学和新康德主义向概念主义的转变是20世纪初康德哲学得以阐述的视角。战后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和哈贝马斯的交往伦理学标志着最终回归康德正统。

帕鲁西斯教授首先指出,“主体性”是西方近现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继而他以概念史的方式追溯了笛卡尔直到哈贝马斯等一系列哲学家对此的论述,尤其聚焦于作为德国观念论开创者的康德在这个概念演变中所起的奠基作用。他认为,正是康德对自律和理性的论述真正奠定了近现代的主体性概念,后世哲学家有关主体性的论述,莫不是对他的批判性否定或非批判性接受。此外,在这一概念史考察过程中,他还指出了“主体性”概念演变值得注意的几个特点:其一,从个体的主体性演变为主体间性;其二,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来理解主体性;其三,重视从相互承认和道德参与角度理解主体性。

 

哲学所历来重视邀请国内外学者来所作学术报告。今年正值康德诞辰300周年,国内外国哲学学术界以此为契机展开了相当丰富的康德哲学研究。Michael Paroussis教授作为康德哲学的重要专家之一,受邀来中国北京、珠海等多地展开巡回演讲。我所很荣幸邀请他来顺访,他的到访及其所带来的讲座将对哲学所外国哲学、伦理学等学科发展与学术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这也是我们哲学所与国外学术界知名专家的一次国际文化与学术交流,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学术繁荣。此次会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