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前沿与互动”研讨会顺利召开

作者:汤可琪发布时间:2024-11-15浏览次数:100

2024年11月15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室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前沿与互动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顺昌路院区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4位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对话

上午由汪行福教授和刘怀玉教授做主旨演讲。汪行福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数字公共领域的生活世界批判》,他从当今时代人工智能带来的新变化开始,认为人工智能是一种新智能,具有质的变化意义,由此提出了未来政治和民主是否还有可能的问题。他首先回顾了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转型的思考,认为公共领域的三次转型都没有摆脱包容性和商谈性之间的矛盾,并强调了数字化对公共领域的破坏。最后,他关注到生活世界,谈到人工智能出现以后,生活世界中的公共领域所受到的威胁不再是平庸化跟退化,而是终结的担忧。


刘怀玉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从抽象的一般性走向具体的普遍性的历史空间辩证法——中国式现代化哲学基础问题的若干思考》他从黑格尔、马克思、列宁的抽象与具体关系的辩证法出发,借用杰姆逊的“认知图绘”概念,尝试在扬弃抽象的一般性历史逻辑规定的过程中,形成反思性、和目的性意义上的具体普遍性的历史空间辩证法,在空间化辩证法视野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个社会历史发展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空间重构问题。

下午以三个不同主题分为三场会议。第一场主题为“历史进步概念及其批判”。赵司空研究员阐述了同样作为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葛兰西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在阐释历史进步概念上的区别,葛兰西强调人的社会性和集团性,只批判历史进步的体现者而不批判历史进步概念本身,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则坚持用伦理警惕和批判社会性和集团性,批判历史进步的体现者和历史进步概念。祝薪闲助理研究员介绍了柯林伍德因为当时人们常将历史进步视为自然规律的必然结果,而区分了自然进步即进化与历史进步,由此柯林伍德批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陷入自然主义悖论,将其视为剪刀加浆糊的历史学,她认为柯林伍德的批评有利于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打开历史科学的向度。陆凯华副教授接续了历史科学何以可能的话题,谈到了齐泽克和卢卡奇针对绝对的历史相对主义的论争,由这一论争再重新解读马克思“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的名言,并最终认为历史进步的问题应该回归到经典马克思主义,而且要对马克思的思想作非恩格斯化的解读。周爱民副教授总结了前三位的发言,分享了批判理论对历史进步概念的理解,批判理论内部的共同点是认为社会分化是进步的事实,且既有进步趋势都伴随倒退的一面,批判理论者批判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进步观,通过重构规范理念的方式谈论历史进步,但存在循环论证的嫌疑。另外,他提到还存在一种以非规范取向看待历史进步的观点。

第二场主题为“结构主义与空间理论的对话”。闫婧助理研究员讨论了结构主义与空间哲学的关系,并指出两者在关注结构的基础性意义和社会关系再生产方面存在共同点。同时也探讨了结构主义与空间哲学在对国家和政治的理解上的差异,阿尔都塞强调意识形态背后的结构性,而列斐伏尔则强调要素在历史进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对抗,结构主义认为国家是外在于社会的,而空间哲学则认为国家是社会的一部分。任政副研究员基于历史叙事空间化历史决定论的批判展开他认为空间转向通过将历史叙事空间化反转,推动以空间范畴为基础的历史观建构与叙事转换,重在强调和凸显历史的共时性结构,为具体探讨历史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了可能性框架与叙事方式。黄玮杰副教授通过回顾萨特与列维-斯特劳斯关于主体与结构的争论,引入拉康对二者争论的评论及引申出的新主体理解,进而探讨当代主体性的困境,他认为在资本主义话语下,面对现实的压抑,主体并不趋向对社会形势的反思和变革,而是维系自身最低限度的统一性,这是当代主体性的困境。张寅副教授的主题是列斐伏尔关于嗅觉的观点与埃斯波西托关于免疫共同体的某种连接,通过感官的鄙视链或对鄙视链的期盼,列斐伏尔和埃斯波西托关联了起来,使单纯知性的衡量空间与免疫共同体成为亲近的空间形态,相反,如果重视物质性感官对空间的衡量,则有可能给免疫共同体带来不可恢复的冲击。林青教授总结了以上发言人的发言,并提出了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分析都市问题,用商品经济关系讨论认识论话题等自己的见解。

第三场主题为“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哲学反思”。薛丹妮助理研究员以“人工智能资本主义应用的资本逻辑及内在张力”为题,通过马克思的固定资本批判视域来分析人工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提出人工智能应用的问题在于其使用形式和制度,而不是人工智能本身,主张引导人工智能从劳动、利润本位向人民本位回归才能促进科技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阮凯副研究员从波普尔哲学视角回应了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的非科学论和替代问题,认为AI科学符合由问题驱动和描述和研究实在两大特征,所以是真正的科学,但由于AI科学擅长相关性研究,理论科学擅长因果性研究,AI驱动的科学解释力不足等,所以AI科学不能替代传统理论科学。康翟副教授从分析马克思与李嘉图思想史上的论战出发,指出李嘉图关注到当时技术变迁挑战劳动价值的情况,在经济学上反映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比例变化的问题,纳入到劳动价值的讨论中,然而他跳过了必要的中间环节剩余价值无法解释劳动价值与一般利润率之间的冲突。马克思的发现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证明了商品生产价格与劳动价值并不冲突,这是马克思方法上的重大改革

最后,刘怀玉教授为研讨会作出精彩点评。他认为本次研讨会的三场主题分别关注到“历史的哲学和哲学的历史”“现在的哲学和哲学的现在”“未来的哲学和哲学的未来”,提出哲学研究者要自我修行的期望。至此,研讨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