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勇应邀来所做学术报告

作者:方鹏发布时间:2024-12-05浏览次数:10

  

  近年来,东亚社会在婚姻、生育和养老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影响了个人的生活选择,也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2024年12月5日,武汉大学文科优青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学院副院长李勇受邀来到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以“个人自主性还是关系性:婚姻、生育和养老的东亚困境”为题,从哲学角度对此进行了解读,为听众带来了一场引人深思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伦理学研究室主任赵琦研究员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张容南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武云教授担任评议,吸引了众多所内外的学者及在读硕士生参加。

  

  李勇教授首先通过数据材料简要介绍了东亚中日韩三国在未婚化、少子化和老龄化等方面面临的共性问题。当代海内外众多儒家学者认为,以孝道为基础的儒家伦理观念与家哲学有助于应对婚姻、生育和养老等问题。

  随后,李教授分别从德性伦理学、角色伦理学和关怀伦理学等视角解读了传统儒家价值及其关系性。他认为,在传统儒家看来,以自主性和自由为中心的个人生活是不健全的。但儒家伦理强调的传统的关系性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三方面的困境。首先,传统的儒家性别角色的观念面临挑战。比如,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在当今的东亚社会已不再是主流,这种变化使得传统的儒家家庭模式难以维持。其次,儒家传统中有明显的等级和道德不平等。如君子和小人之别,这是儒家伦理的重要特征,但在现代社会中显得不合时宜。第三,儒家传统被认为是至善主义的,国家有权利为公民的道德生活提供指引。东亚儒家社会致力于提升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希望民众过上父慈子孝的家庭生活,但这种理念在多元社会中可能会受到质疑。综上,尽管儒家伦理强调关系性,但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道德不平等以及多元价值观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使得儒家关系性伦理在实际应用中面临挑战。

  自由主义则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主性,认为个体有权不受他人干涉,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将这种自主性的个体作为道德和政治生活的基本单位和理想预设。然而,这种强调个体自主性的理念在观念和实践中都面临挑战。在观念上,社群主义对现实和历史个体的描述具有说服力。在实践上,自由主义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如高离婚率、低生育率和老年人的孤独等。自由主义者认为这些问题是个体自由选择的代价,而社群主义者则认为这种个体主义的观点忽视了个人在社会和历史中的嵌入性,其反驳依据之一是,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个人并不是自由主义所勾勒的孤立的和理性的个体。现代社会呈现的诸多现象都是这种个体自主性的必然结果。按照许多自由主义者的理解,这些现象是必然的,是个人自由的代价。

  以自主性为基础的自由主义的影响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传统儒家的生活方式难以维系。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应该回到传统的儒家价值,还是应该拥抱现代自由主义的道德价值,哪一个更好?

  在实践出路的问题上,我们面临大量亟待处理的问题。以养老为例,大量未婚未育的个体在步入老年时代后,家庭养老无法实现,他们该怎么办?同时,许多贫病家庭也无法支持养老。即使在很多中产阶层家庭中,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同时赡养多位老人也不现实。因此,李勇教授认为,需要区分关系性和个人性问题争议的观念性层面和现实维度,这意味着在面对具体的养老问题时,不应过度纠结于理论上的争论,而应采取实际行动。他建议在解决实际养老问题时,应以个人主义的理念为预设,推动社会化养老,使养老成为一种社会福利,减轻个人和家庭的负担。福利性养老的普惠机制使得成年子女不再将赡养老人视为人生的重担,从而可以轻装上阵,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婚姻和生育方面的压力,从而改善整个社会的福祉。

  讲座结束后,张容南教授认为李教授对自主性和关系性的对立的阐述是一个虚假的问题,所有自主性都是关系中的自主性。她借用努斯鲍姆的能力进路和儒家传统价值相结合的视角回应了李教授的批评。武云教授则对李教授的观点进行了补充,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是重要的关系,为什么一定是生理意义上的儒家认同的血亲关系,而不能是关系很好的朋友关系等。

  在互动环节中,多名学者与在读硕士生与李勇教授进行了观点的碰撞和交流。此次讲座为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将进一步拓展关于婚姻、生育和养老的学术讨论。赵琦研究员在闭幕致辞中表示,李勇教授的讲座不仅从哲学角度深刻剖析了社会热点问题,还大大增强了与会者对社会保障问题的认识。讲座在积极的互动和热烈的掌声中顺利结束。

 

撰稿人方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