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平教授应邀来所做人工智能专题学术报告

作者:王盟盟发布时间:2025-03-11浏览次数:126

2025年3月11日,上海大学孙伟平教授应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邀请,以“智能时代的‘人’和人机关系”为题作学术报告。会议由哲学所所长黄凯锋研究员主持,哲学所全体科研人员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

会议上,孙伟平教授首先回顾自身学术经历和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并结合自己与科技界的合作,以“模拟、延伸、超越”为关键词,提出了他对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观点。他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从最初的模拟人类的智能,到延伸我们的智能,最后可能会实现超越,并以一种非人类的方式来进行思考和决策。进一步,孙伟平教授从人类和智能机器人的现状和关系出发,认为目前正存在两大趋势:一是人类正在越来愈像机器,二是机器也越来越像人。随后探讨了人类与机器人的合作和未来进化方向,包括与虚拟人、电子人的合作,提出人类肉身的衰老、脆弱等问题。

接着,从哲学角度探讨了人的本质和智能机器人的界限问题,孙伟平教授强调机器思维测试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如图灵测试。他认为现代智能机器在感知、程序、运算以及表达等方面的强大能力使得机器能够通过图灵测试。尽管有人对机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持怀疑态度,但认为机器通过类比方法可以拥有想象能力,并且能创造人类想不到的新事物。孙伟平教授以人工智能在围棋与劳动机器人领域的革新为例,强调了人工智能在没有人类指导下自我提高的能力,并指出其创造力已经显著超过人类。他认为,随着智能系统承担越来愈多的工作,包括过去认为专属人类的工作,当人类变得越来越悠闲时,劳动实践本身是否专属于人的本质性活动,值得我们的探讨。

孙伟平教授随后探机器人社会性与人类关系融合。他认为,人形机器人扮演社会角色,与结成特定的社会关系。同时,智能机器之间在生产和生活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它们在相互交往中结成更庞大智能系统,结成更紧密的社会关系。智能系统之间建立的社会关系可能比人类社会更紧密和更高效。孙教授还引出了机器人婚姻和家庭结构的设想,预测未来可能出现购买机器人作为伴侣的现象

在报告的最后,孙伟平教授提出了六种可能的人机关系:工具或帮手友善的神——被奴役的神人类的守护神伙伴或朋友、对手或敌人人类的继承者或后裔人机融合的新型智能生命——走向人机一体化。针对这些关系,孙伟平教授也指出了其中需要学界共同应对和探讨的问题,如机器人智能与价值观对齐的重要性、机器人的智能治理智能系统权力扩张与责任、智能系统主体地位与责任法治等。

在交流提问环节,成素梅研究员就“技术至上主义”和“多元价值对齐问题”与孙教授展开讨论,计海庆研究员针对“科技界与人文界在思考智能机器和技术问题时有何不同立场”与孙教授展开对话。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王盟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