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上午,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哲学院教授吴晓明应邀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作题为“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的学术讲座,所长黄凯锋研究员主持,哲学所科研人员和部分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吴晓明教授从五个方面对论题进行了界定与剖析。首先,他从为什么要探讨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别开始破题。阐述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别之所以非常必要,是因为只有当“根本差别”得以被明确识别并且被牢牢把握时,中西哲学——从而中西文化及其历史——的种种差别才可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具有实际效准地论说。长期以来,关于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往往不是在限于一隅的或未曾深究的理论图式中被匆匆曲解,就是在貌似深湛却缺失尺度的思想式体会中朦胧地闪现,而始终未曾在哲学理论的根基上得到真正的辨明。以往关于中西哲学的比较,大多停留在数量配比(主于……,偏于……,侧重于……),这类阐述本身在学术上处于无根状态。这种无根状态为中西哲学比较中的各种任意和武断大开方便之门。为了从这种无根状态中摆脱出来,就必须首先对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做出决定性的阐明,所谓“先立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足以乱也”。
其次,明确研究的引导性问题。吴教授区分了作为“形式”或“虚位”的哲学与作为“实质”或“定名”的哲学。作为虚位的哲学,是与一般所谓文化、思想、精神等领域本质相关的,并因而在这样的意义上被运用:文化的主干、思想的母体、精神的核心。从作为虚位的哲学进入中国哲学,“哲学”一词就是具有实体性内容的,因而是定名了。丛根本上说,西方哲学的实质是形而上学,这一点是被确凿无疑地证明了的。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的引导性问题就是:中国哲学是在形而上学之内,还是在形而上学之外?
再次,说明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以及中国哲学的基本建制。所谓基本建制就是基础性的框架、结构和决定性原理。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得以构成并成为定局,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其一,将感性世界和超感性世界分割并对立起来;其二,认“真理”或“实在”仅仅属于超感性世界;其三,如果感性世界中的个别事物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被看作是“真的”或“实在的”,那么这只是因为它“分有”了超感性世界的理念。中国哲学的基本建制恰恰在于“道器不割”,在于“体用不二”,在于“本末不移”,在于“大道不离人生日用”。这一建制确凿无疑地意味着:中国哲学在能够区别和分辨道与器、体与用的同时,却绝不允许二者对立起来。通过基本建制的对比,能够得出以下结论:形而上学的本质是中国哲学的非本质,中国哲学的可能性在于它成为任何一种形而上学的不可能性。
而后,吴晓明教授指出,以上结论基本是足够清晰的,但结论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上。在西方哲学径直就是形而上学一事中,问题的实质曾被极大地搅扰。人们对于外在的“哲学”以此高度警觉,而对于“形而上学”却掉以轻心。这就造成“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广为关注,而“中国—形而上学”的合法性却少有质疑。需要注意,作为定名的形而上学实质就是柏拉图主义。
最后,把握形而上学的本质,还面临着一种需要克服的基本困难。马克思曾指出:历史进程在它的实际发展中很少而且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够进行自我批判。西方形而上学的本质只有在其自我批判已经开展的地方才开始显现出来。因此,只有站在西方哲学自我批判的立场上,才能把握西方哲学的本质。只有当西方哲学的自我批判已经开展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古典哲学和东方哲学,也当然才能理解中国哲学。
吴晓明教授的精彩报告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在互动环节,吴教授引经据典、言简意赅地回答了赵琦、赵司空等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