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琦研究员做“共同体与秩序”学术报告

作者:zhaoqi发布时间:2025-05-07浏览次数:10

2025年5月6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琦作了题为“共同体与秩序:从荷马史诗的友爱观谈起”的讲座,马庆副研究员主持,所内学者与学生参与此次讲座。

赵琦首先介绍了《荷马史诗》的历史背景。《荷马史诗》描述的是迈锡尼文明晚期的特洛伊战争及奥德修斯战后返乡的故事,但表现的却是其成书的古风时代早期(公元前10-8世纪)希腊的社会形态。后者的基本特点是组织结构松散、缺乏完备的官僚体系,因此最能反映西方共同体观念的原初形态。

随后,赵琦简要概括了当前学界的主要研究方法与立场。当前学界从《史诗》中的“友爱”概念切入研究“共同体”的问题。学者们持有两种不同的诠释路径:排斥道德的与友爱之情的功用性解读,以及私人化的情感主义解读。她提出折中的立场——反对纯粹的功用性解读,也批评情感主义解读忽略了友爱的公共性,主张史诗诉诸道德与情感的双重维度以捍卫“友爱”及共同体。

在分析了功用主义立场赖以证成的语源学基础和社会学推论之后,赵琦先直接反驳了功用主义的论证基础及其推论。而后,她重点阐释了《荷马史诗》中的友爱观,并指出,《史诗》使用了非常具象的概念“Philos”来表示友爱。“Philos”最常见的用法是表达被动内涵的形容词“被爱的”,《史诗》中的“友爱”就是围绕所有被爱者展开的。《史诗》集中体现了三类友爱共同体:家室友爱、宾客之谊和同伴友爱。

最后,赵琦总结了《荷马史诗》中友爱观的哲学影响。第一,它确立了古希腊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友爱观念的范围——大外延小核心。亚里士多德 “友爱”观念具有极为宽泛的外延,包括家室成员、伙伴、同船人、外邦人,内核却很小,仅限于有德性的高尚公民之间的友爱,这些都传承自《荷马史诗》中宽泛的友爱用法以及紧密的同伴友爱。第二,它基本确立了亚里士多德对友爱与正义关系的理解——友爱蕴含正义,正义是友爱的底线,而完善的友爱也有助于维护正义。第三,它奠定了后世希腊哲学家探讨友爱的一些基本方式。如“Philos”关于“被爱物”的中性用法,或影响了亚里士多德探讨友爱的问题意识——从三类“被爱的”中性事物,而非人之间的关系与交往出发探讨友爱问题等。

互动环节中,赵琦研究员同汪志坚、赵司空、施璇、计海庆、和王晓丰等所内学者就友爱与正义的关系、友爱中的公私性问题、友爱的对象及其强度、政治制度同友爱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