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下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汤铭钧副教授应邀来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参加外哲青年学术沙龙,并做题为“东亚因明的现量学说”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哲学所外国哲学研究室副研究员钱立卿主持,外国哲学教研室全体研究人员与其他教研室的部分同仁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汤老师在导论部分首先介绍了印度认识论的基本概念,即“量论”,并精要概括了始于陈那并在印度后学和汉传佛教中发扬光大的传承谱系。汤老师认为,因明学不仅是传承在中国的唯一一个知识论传统,并且可以说明印度哲学自身黄金时代的思想背景。从哲学史研究的角度看,仔细区分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并将它们贯通起来,可以滋养我们对哲学问题本身的思考。
随后,汤老师着重介绍了“现量”的概念,阐述了陈那本人在《集量论》里的说明与汉传译本以及法称理论的差别。在解释“现现别转”这个关键表述时,汤老师解释了这个汉语表达的特殊性以及从中反映出的印度思想遗痕。从中可以看出汉传佛教典籍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思想史研究补充印度原始文献中某些缺失的环节。
此外,汤老师还提出,陈那本人的词源学解释无论是在印度思想源流还是东亚汉语佛教传承中,都存在着一个从词源学解释到哲学辩护的转向,这使得概念不可避免超出原先的构词法基础,扩展为一种更广泛更有力的思想工具。
最后,汤老师介绍了陈那对心识的三分法解释,以及从护法到玄奘所持有的四分说解释,并说明四分说除了解脱论的意蕴外,实质上也包含了对月称批判陈那的一个回应。

在讨论与互动环节中,张锦枝、施璇、赵琦、裴延宇、邹蕴、高桦等哲学所同仁,就讲座内容涉及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现现别转”的词源学含义、玄奘因明学的哲学史定位等问题同主讲人进行了交流互动。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供稿:钱立卿)


